《界线的共鸣》与上海外滩美术馆的艺术、学术与公益
上海外滩美术馆长期致力于推广优秀的当代艺术,提高大众对中国当代艺术和文化的理解、关注和支持,同时也为国内外的艺术家提供一个交流和展示的平台。自2010年5月4日正式开馆以来,相继举办了《蔡国强:农民达芬奇》、《2010·曾梵志》,以及《日以继夜,或美术馆可为之若干事》等不同类型,具有高度原创性和丰富的学术意义及社会意义的展览。与此同时,至今推出的上百场讲座、研讨、表演和工作坊等公益性的学术和教育活动,获得了社会各界的积极参与和良好评价,更得到来自国内外及港台地区的媒体的关注,各展览获得了大量持续的报导。
2011年5月26日,由佳士得拍卖行主办,上海外滩美术馆协办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曾梵志先生的个展《界线的共鸣》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开幕。本次展览共展出约30件艺术家的代表作品,反映了艺术家所长期关注的主题 —— 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上海外滩美术馆一直为曾梵志先生创作中的对自然和生命真切的关怀和敬畏所感动,并从中看到了艺术家对于当代艺术此时此刻的理解,以及现在时态下对艺术表现的探索。本次展览中一幅估值为1,000万港元的作品已送拍5月28日的香港佳士得“亚洲当代艺术及中国二十世纪艺术”的晚间拍卖场,拍卖收益将捐赠给环境保护组织 - 大自然保护协会。
在本次香港《界线的共鸣》展览中,上海外滩美术馆与大自然保护协会进行了合作;而在美术馆常规教育活动中,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话题也是其中的重要部分。此次香港的展览是对上海外滩美术馆《2010·曾梵志》展览的延续,他们都直接触及了自然保护的主题。其中这幅《猴》(2010)的作品,直接来自于艺术家在云南山区访问时的灵感。画面中两只猴子陷于杂乱而漆黑的自然环境之中,暗示着鲜血和杀戮的鲜红色环绕在猴子周围,被神秘的光束照亮,让观者不得不去关注今天地球生态问题的严峻。
《2010·曾梵志》是超越于艺术的语境之外的,它在更大范围内提示着公众对环境保护等当下人类共同面对的生存议题的思考。同时,上海外滩美术馆也希望通过此举鼓励更多的艺术家用自己的艺术创作参与到社会公益事业中。上海外滩美术馆在成立之初立下的办馆精神就曾提出,美术馆不仅是社会公共艺术活动的展示平台,更是展示社会公益事业的一个视窗。
正如此次香港展览的名字“界线的共鸣”,美术馆与艺术家,虽然在社会职业身份中有着彼此的“界线”,但在社会的艺术活动,环保事业,社会公益中,美术馆与艺术家之间产生了“共鸣”。因为界线,使得彼此的共鸣更加强实,共鸣更为互通。
《界线的共鸣》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主题:界线的共鸣
展览时间: 2011.5.27—2011.05.30.
展览地点:香港会议展览中心,5E展厅
主办单位:佳士得拍卖
协办单位:上海外滩美术馆
本次展览同时由弗朗索瓦皮诺基金会(François Pinault Foundation)提供赞助
关于上海外滩美术馆 --《2010·曾梵志》回顾
作为中国当代艺术领军人物之一,曾梵志以其极具张力的绘画作品享誉国际艺坛;其以往20年间不断演变的风格和图像,也已成为国内外学者、批评家和收藏家持续研究和跟踪的物件。《2010·曾梵志》包括了他从未展览和发表过的近作。展览通过集中呈现他最新、现在时态中的探索,提供了有关曾梵志现下艺术创作和当前中国艺术发展状态的一份重要材料。
《2010·曾梵志》由著名的艺术史学者、芝加哥大学的巫鸿教授策划。展览包括三部分,分别为绘画、雕刻和空间艺术。第一部分包括曾梵志的最新绘画作品,其中两幅10米长的巨幅油画横亘二楼展厅,是艺术家至今为止所创作的最大画作。展览第二部分包含了曾梵志的首批雕刻作品,显示出他的艺术创作的新维度,内容融合了动物的形象和对死亡、遗迹的隐喻。展览的第三部分是一个硕大的空间装置:艺术家利用与美术馆近邻曾经残毁的教堂的排排竖窗,以其绘画为题材造就出一组模拟的玻璃镶嵌画,通过环境和媒介的转换赋予了其创作更加丰富的含义。
在多方面的实验和创新之外,本次展览也是艺术家第一次根据空间和建筑环境进行创作,显示出曾梵志艺术创作中的若干重要发展。同时,通过作品所喻示的主题,展览也试图唤起人们保护自然的意识,并对人类面临的共同命运提出思考。
《2010·曾梵志》展览基本信息
展览主题: 2010·曾梵志
展览时间: 2010.8.12.—2010.10.12.
展览地点: 上海外滩美术馆、联合教堂
主办单位:上海外滩美术馆
策展人: 巫鸿